学生动态

 

 


 

 

 

Q:海外高校的教育模式与国内职场环境有哪些碰撞与融合?你在工作中如何发挥这种跨文化背景的优势?

A:海外高校的教育模式更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和思考;而国内职场,尤其是华为,非常注重员工的主动学习、业务钻研和效率提升。这是两者融合的体现。  、

碰撞之处在于,海外高校环境相对“自由”,个人自主权较大;而国内职场则需要在公司框架和政策约束下开展工作。这种差异其实也并非海外独有,而是校园与职场的普遍区别——校园更包容个人成长节奏,而职场更注重结果导向和快速适应。  

关于跨文化背景的优势,我负责的工作方向是海外。留学经历使我对海外环境、语言沟通及国际会计准则更熟悉,这对业务开展有所帮助。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跨文化背景能增强独立性和主动性,帮助在职场中更快适应并创造价值。  


Q:作为应届生,如何快速适应华为高强度、高目标导向的工作节奏?是否有具体的经历或方法可以分享?

A:作为刚入职一个多月的新员工,我的体会如下:  

1. 提升学习能力与效率:主动探索高效工具和方法,快速掌握公司体系、业务和协作方式。  

2. 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了解业务逻辑、团队运作,并主动融入环境。  

3. 避免“完美主义”:职场成长是渐进过程,需在实践中边学边做,而非追求一步到位。  

4. 强化目标导向:职场以结果论价值,需聚焦如何创造实际贡献,例如提出业务优化建议或解决具体问题,体现个人价值,而非仅强调个人努力或学习能力。  

这些认知需要通过实际工作积累,也是适应华为节奏的关键。


Q:在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做财经工作,是否需要额外学习技术知识(如5G、云计算等)?这种“财经+技术”的复合能力如何提升职业竞争力?

A: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其财经体系高度依赖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工具和数字化平台。虽然财经岗位的核心职责并非技术研发,但掌握基础技术知识(如Python、SQL等编程语言)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处理大数据分析、自动化报表等任务时。  

复合能力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业务适配性:理解技术逻辑有助于更高效地与业务部门协同,例如在成本核算、项目评估时能更精准地把握技术驱动的财务影响。  

2. 职业发展潜力:在数字化趋势下,兼具财经专业能力与技术思维的员工更容易参与流程优化或创新项目,从而获得更快的成长机会。  

不过,技术学习是持续过程,公司也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大家作为应届生无需因技术基础薄弱而焦虑,但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


Q:对于希望进入华为财经的应届生,你认为在简历准备、面试环节中最需要突出哪些能力或经历?

A:从本人的经历出发,我认为华为财经招聘的核心考察点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 专业能力深度:

- 简历重点:突出与财经相关的学术成果、实习项目或竞赛经历,需量化成果。  

- 面试准备:华为三轮面试(两轮专业面+主管面)均以业务问题为主,需熟练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实务(如收入确认五步法),建议系统性梳理专业知识点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回顾练习。  

2. 文化契合度:

- 了解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并能通过经历体现匹配特质(如抗压能力、团队协作)。  

- 面试中需展现长期发展的意愿,找到个人特质与公司价值观的契合度。

其他建议:  

- 提前熟悉招聘流程(简历筛选→性格测试→上机考试→面试),其中性格测试需保持一致性。  

- 面试环节的竞争力80%取决于专业能力,剩余20%在于沟通逻辑与价值观表达,大家要好好准备。


Q:华为的招聘流程相对复杂且严格,从网申、笔试到多轮面试,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哪个环节最具挑战性?您是如何应对的?

A:我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是面试环节,尤其是专业能力的深度考察。华为的三轮面试(两轮专业面+一轮主管面)不仅要求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还涉及经济学、金融学、风险管理等跨领域知识。例如,面试官可能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是实际业务场景提问,这类问题既考察专业功底,也测试商业思维。  

我的应对策略是:  

1. 系统性准备:梳理会计、金融、经济等核心知识点,并针对实务案例进行专项练习。  

2. 灵活应对:遇到未准备的问题时,先基于专业逻辑提出自己对解决方案的思考,再虚心请教面试官的反馈,展现学习态度。  

3. 实战模拟:通过模拟面试训练临场反应能力,确保在高压环境下清晰表达观点。华为的面试通知一般较为突然,当时在面试华为前我连续两晚通宵通过一对一彩排的形式进行了练习。


Q: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技术面、HR面等不同类型的面试中,您认为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您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表现以契合每个环节的要求的?

A:结合我从本科、实习、升学等等不同阶段中的经验,我认为不同面试环节的考察重点及应对策略如下:  

1. 无领导小组讨论:

- 侧重点:团队协作、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 策略:  

  - 聚焦问题本质,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  

  - 避免刻意争夺leader角色,而是通过专业见解为团队创造价值。  

2. 技术面/专业面:

- 侧重点: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实务应用能力。  

- 策略:  

  - 夯实核心专业知识(如会计准则、财务分析)。  

  - 结合商业案例展现跨界思维(如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HR面:

- 侧重点:文化契合度与职业发展规划。  

- 策略:  

  - 提前研究公司价值观,明确个人职业目标与公司发展的匹配点。  

  - 真诚沟通,突出自身特质(如抗压能力、成长潜力)与岗位的适配性。  

通用原则:针对不同环节有不同的准备方向,但请大家始终保持专业性与真诚度的平衡。


写在最后:

从广外到海外求学,再到加入华为,我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无数次经历自我怀疑与低谷。在入职后我也发现,职场与校园的规则截然不同——努力未必能立刻兑现成果,完美主义可能成为负担,许多事情即使全力以赴也未必如愿。  

但正是这些挫折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线性上升的过程。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请接受“不确定性的常态”、专注当下能掌控的事、相信“长期主义”的力量。

请坚信: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图文来源:会计学院团委学生会

图文审核:应涵宇

编辑:彭洁珊

审核发布:李海琳


 

下一篇: “会意人生”面对面 | 华为财经伏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