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CIMA2020级叶颖潼同学通过CIMA考试,一起来听下她的分享吧~
Q1: 是如何开始准备CIMA考试的,如何规划时间、备考过程?
A1: 我们班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学CIMA课程的,我也跟同班同学们一样,从那时才开始入门CIMA。CIMA一共有16门考试,其中客观题13门,主观题(也就是案例考试)3门。客观题的话,我基本是跟着学校的节奏,每个学期期末考完对应的科目之后,我就会趁热打铁把客观题考了。平时老师教授的内容和CIMA官方的考察点几乎一致,而且同时复习校内考试和课外考证也有相辅相成之效。另外,我大二的时候在GBC(CGMA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中晋级,获得了部分客观题科目的免考,所以考证进度也相对快一些。案例考试的话一年只有4个窗口,也就是一个季度举行1次考试,这就需要结合自己的学期规划来进行安排了。
Q2: 在准备CIMA考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A2: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考MCS(Management Case Study)的时候,准备了近三个月时间却没有通过,这让我感到非常挫败。我事后总结出来,当时发挥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心态上不够放松——案例考试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它同时还要求思考多,相对于客观题考试更需要发散性思维,而我个人在紧张的状态下难以像平时那样接连冒出不同的想法;二是行动上没做到抓大放小——这包括备考时的大局重心不当,花较多时间攻克比较难啃的会计准则而轻视了管理方面的灵活思路,也包括考试时答题时间分配不当,总是忍不住在有灵感的部分精雕细琢,明知按分数占比看还有好些地方更需要花字数展开。我第二次考MCS时已经是间隔一年之后的事情了,我其实只花了大概两周时间熟悉案例公司和常规考点,主打掌握分析角度而不是死记硬背,属于水到渠成。因为没花太多时间,所以整个人也chill(松弛)很多,收拾收拾就轻装上阵了,考试时心态也比较平稳。这次我在考场上严格秉持着“先完成,再完善”的第一要义,很顺畅地哗啦啦输出几千词,果不其然成功通过。
Q3: 哪些学习资源或方法对你帮助最大?
A3: 客观题科目的话,我认为吃透课本的内容和完成配套的习题就足够通过考试了,Kaplan或BPP二选一即可。如果还是觉得不够有把握,可以两个版本的习题都刷完。案例考试则很不一样:从往年真题中梳理出考察思路与分析框架固然不可或缺,但“纸上得来终觉浅”,CIMA的案例考试实在是范围太综合和吃实务经验了,很多Business Sense(商业嗅觉)的积累并不局限在书本之内。比如,我特别记得池海文老师教我们P1(Management Accounting)时,布置过一个很有意思和意义的小组任务,来帮助我们对商业(而不仅仅是财务会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当时我们小组创造了一家叫“得闲饮茶”的新中式茶饮店,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共同编制出了一套往年经营情况及下一年预算方案,包括组织架构、产品品类与定价、销售情况与预测、营销策略、财务报表等。真正将管理与会计联动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Q4: 在考试中有何特别的答题技巧或策略?
A4: 客观题考试我就不再赘述,大概就是知识点掌握好,错题的正确思路都理解了就可以冲了。案例考试的话,我按照重要性顺序讲讲我认为得分的3个关键点:(1)严格按照任务分数占比分配时间和字数:每个section里每10%拆分出1个落脚点、卡1段、写100词(80-110词之间浮动)。拿MCS来说,共3个小时4个section,每个section阅读材料的时间不应该超过5min,40min要分配到2个tasks共100%的写作当中,那么理想情况下平均要做到每4min要输出100个词。(2)思路要打开:有的题型适合先列出框架再结合材料分析,而有些则相反。常见的套路包括但不限于本身定义、优劣比较、前因、后果、举例子、假定扩展、解释数据图表等。发散点的思考的维度可以有【横向/方面+纵向/流程】、方面又可以拆成【人+财+物】、人还可以分成【hard+soft skills】去讨论等等。(3)梳理知识体系:还是拿MCS来举例子,CIMA的蓝皮书和考纲分为了5个部分,其逻辑体系还是很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提炼出来大致是——做不做、怎么做、做更好、做咋样、管理人。但具体知识则需要自己串联与打通。财务方面,常考的会计准则其实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条,IAS 21、IAS 37、IFRS 16等,一些基本的财务比率也要了解;管理方面内容则很丰富了,比方说Pricing(定价),我们先分析pricing issues再决定pricing strategies。在识别客户时,我们可以将市场划分为4个类别:1)拥有我们产品/服务的客户,2)将产品/服务作为配件购买的客户,3)拥有竞对产品/服务的客户,以及4)没有相关产品/服务的客户。在设定销售价格时,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有:1)成本,2)市场需求,3)新产品与现有产品(包括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4)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在决定定价策略时,只掌握到profit maximization、cost-based approach、target costing这种颗粒度是不够的,还需要能阐述出比方market-based pricing中7种常见strategies的基本概念。
Q5: CIMA证书对您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
A5: 我觉得CIMA是个很适合我的选择,它一方面锻炼了我快速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我探索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路径。之前偶尔会开玩笑说“一直在学但好像又不知道学了什么”,很多客观题考试(个人感觉总像是一种被动的计算或者机械的名词解释)考完就忘(应试感较强,学的浮于表面),学习案例考试之后,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有从输入到输出上的转变。比如我大二在埃森哲实习的时候,就明显感受到案例考试的实用性,这种“角色扮演”的换位思考(小到写邮件时考虑受众是否熟悉这个领域而调整表述,要understandable)、上司只给一个(陌生的)专业名词/指标名/几点计算依据就让你在限定时间算出数据并加以阐释、产出报告,跟实际工作场景如出一辙。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目前认为是对自己职业路径的探索。CIMA覆盖的范围之广,如财务管理、绩效运营、企业战略等,能够让我在商科中找到符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的领域。本科期间,我在学习CIMA的漫长征途中,也一边尝试了商务拓展、项目管理、IPO审计、市场研究、供应链优化与数字化战略咨询等实习,逐渐明晰了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
Q6: 你认为通过CIMA考试给您带来了哪些个人成长或变化?
A6: CIMA从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都给我带来了积极的成长。输入方面,它让我全面了解了商业(而不仅仅是财务会计)各个主要板块的运作方式,能帮助我更好地在微中宏观层面进行全局思考,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也在于深造专业的选择、职业道路的探索。输出方面,它提升了我的商业敏感度、系统性思维和讲故事等Transferable Skills(可迁移技能),助力求职及实际工作。比如,在第一次备考MCS时,我也同时在准备HKICPA商业个案比赛,我运用在CIMA学到的商业分析内容,和队友们写出了很棒的Business Proposal(商业提案),一同闯入了总决赛。再比如,我在申请港三新一商学院的管理学专业时,文书和面试中都不乏CIMA的身影,最终也以四申四中给申研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相信CIMA给我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比如本科期间全科通过CIMA的信心,在未来也会陪伴着我越走越远。
Q7: 对于正准备参加CIMA考试的学生,有什么建议或鼓励的话语?
A7: 在备考案例考试时,我很喜欢CIMA对于Benchmarking(对标分析)的解释,这段话对我备考CIMA、留学申研、探索职业路径乃至更广泛的人生发展都有所启发。现在我把它送给更多CIMAers,希望大家也能从中汲取能量:“Benchmarking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o find best practice and identify gaps in performance which uncover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problems lie in whether the 'best practice' could be found, whether to sustain,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gap, and whether the performance could be improved and to what extent”。共勉!
图文:王秋云
编制:王秋云
初审:池海文
复审:黄浩
终审:孙英